《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附答案(整理12篇)

【简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附答案(共12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幸子”投稿本文!篇1: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二...

【简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附答案(共12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幸子”投稿本文!

《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附答案

篇1: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不仅引发温室效应,还威胁到地球生命的源头——海洋。尽管人类一直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部分却只是人类排放量的一半,据专家研究,没有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的归宿是海洋。海洋逐渐变酸是因为它如同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自工业geming开始以来,海洋已经足足吸收了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的一半。目前,二氧化碳比几百年前多了30%,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的水平提高1倍或2倍。海洋生物学家对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后果忧心忡忡。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会形成微弱的碳酸。千百年以来,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很好地中和碳酸,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微妙化学环境。科学证据显示,由于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这种化学平衡被打破了,海洋生物正在受到威胁。比起工业geming之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已经导致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大约下降了0.1。PH值下降一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则水的酸性更强。除非人类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不然到2120xx年,海洋PH值将再下降0.3,这意味着海洋将越来越酸。

以目前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到21世纪末,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尽管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将会威胁到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从而进一步威胁到属于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的浅层珊瑚礁。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使这些生物难以生长,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因为海洋对珊瑚礁来说太酸,珊瑚礁造钙的能力将于2065年前下降40%。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外壳或骨骼含钙的生物也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带来一个连锁反应。鳕鱼和其他鱼类靠吃浮游生物和有壳水生动物维生,假如鱼类消失,海洋将充斥如水母等生物,而水母可能吃掉其他种类的浮游生物,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将第一文库网改变。因此,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一步收集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以便研究它造成的变化,以想出解决的方法。但对于人类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海洋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共生的,人类所做的一切无时不在影响海洋。

(选自《百科知识》20xx年第6期,略有改动)

篇2: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10.下列关于“海水变酸”的原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引发温室效应,从而使海洋受到威胁,海水逐渐变酸。

B.海洋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从而使海水变酸。

C.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中和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所形成的碳酸,导致海水变酸。

D.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使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下降,氢离子浓度随之降低,是海水变酸的主因。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对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及浅层珊瑚礁的威胁可以预见。

B.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C.海水酸化会使珊瑚礁的造钙能力大幅下降,所以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

D.海洋酸化会带来连锁反应,其最终结果将是导致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和地球化学构成的改变。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人类能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维持海洋PH值现有的水平,就有可能改变海洋变酸的趋势。

B.海洋吸收的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主要来自工业geming以后,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有较大水平的提高。

C.科学家们目前已收集了大量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对海洋变酸的问题,已初步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D.对于人类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善待海洋,也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篇3: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10.B (A“温室效应使海水变酸”的说法不准确。C钙可以中和海水中的碳酸,恰好是降低海水酸性的表现。D原文说“PH下降—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

11.B (原文说“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 .

12.C (原文只说“正进一步收集信息”“以想出解决的方法”)

篇4:《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不仅引发温室效应,还威胁到地球生命的源头海洋。尽管人类一直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部分却只是人类排放量的一半,据专家研究,没有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的归宿是海洋。海洋逐渐变酸是因为它如同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自工业开始以来,海洋已经足足吸收了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的一半。目前,二氧化碳比几百年前多了30%,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的水平提高1倍或2倍。海洋生物学家对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后果忧心忡忡。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会形成微弱的碳酸。千百年以来,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很好地中和碳酸,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微妙化学环境。科学证据显示,由于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这种化学平衡被打破了,海洋生物正在受到威胁。比起工业之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已经导致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大约下降了0.1。PH值下降一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则水的酸性更强。除非人类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不然到21,海洋PH值将再下降0.3,这意味着海洋将越来越酸。

以目前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到21世纪末,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尽管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将会威胁到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从而进一步威胁到属于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的'浅层珊瑚礁。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使这些生物难以生长,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因为海洋对珊瑚礁来说太酸,珊瑚礁造钙的能力将于2065年前下降40%。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外壳或骨骼含钙的生物也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带来一个连锁反应。鳕鱼和其他鱼类靠吃浮游生物和有壳水生动物维生,假如鱼类消失,海洋将充斥如水母等生物,而水母可能吃掉其他种类的浮游生物,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将改变。因此,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一步收集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以便研究它造成的变化,以想出解决的方法。但对于人类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海洋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共生的,人类所做的一切无时不在影响海洋。

(选自《百科知识》第6期,略有改动)

10.下列关于海水变酸的原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引发温室效应,从而使海洋受到威胁,海水逐渐变酸。

B.海洋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从而使海水变酸。

C.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中和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所形成的碳酸,导致海水变酸。

D.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使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下降,氢离子浓度随之降低,是海水变酸的主因。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尽管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对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及浅层珊瑚礁的威胁可以预见。

B.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C.海水酸化会使珊瑚礁的造钙能力大幅下降,所以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

D.海洋酸化会带来连锁反应,其最终结果将是导致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和地球化学构成的改变。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人类能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维持海洋PH值现有的水平,就有可能改变海洋变酸的趋势。

B.海洋吸收的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主要来自工业以后,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有较大水平的提高。

C.科学家们目前已收集了大量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对海洋变酸的问题,已初步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D.对于人类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善待海洋,也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参考答案:

10.B(A温室效应使海水变酸的说法不准确。C钙可以中和海水中的碳酸,恰好是降低海水酸性的表现。D原文说PH下降—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

11.B(原文说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

12.C(原文只说正进一步收集信息以想出解决的方法)

篇5:老村与老屋阅读附答案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们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中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

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单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终于成功了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飘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

练习题:

1.纵观全文,作者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为什么会有酸楚和愧疚的情感呢?(3分)

2.分析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3.概括第⑤段所写的事件,并分析作者写这些事件的目的(4分)

4.仿写第⑦段画波浪线一句,要求句式相近,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句间要有联系(2分)

5.文中叙写了老村和老屋的种种变化,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请结合原文,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篇6:文明与奢侈阅读附答案

读人类进化之历史:昔也穴居而野处,今则有完善之宫室;昔也饮血茹毛,食鸟兽之肉而寝其皮,今则有烹饪裁缝之术;昔也束薪而为炬,陶土而为灯,而今则行舟以煤气及电力;昔也椎轮之车,刳木之舟,为小距离之交通,而今则汽车及汽舟,无远弗届;其他一切应用之物,昔粗而今精,昔简单而今复杂,大都如是。故以今较昔,器物之价值,百倍者有之,千倍者有之,甚而万倍、亿倍者亦有之,一若昔节俭而今奢侈,奢侈之度随文明而俱进。是以疾奢侈者,至于一切物质文明屏弃之,如法之卢梭、俄之托尔斯泰是也。

虽然,文明与奢侈,固若是其密接而不可离乎?是不然。文明者,利用厚生之普及于人人者也。敷道为砥,夫人而行之;漉水使洁,夫人而饮之;广衢之灯,夫人而利其明;公园之音乐,夫人而聆其音;普及教育,平民大学,夫人而可以受之;藏书楼之书,其数千万,夫人而可以读之;博物院之美术品,其价不赀,夫人而可以赏鉴之。夫是谓之文明,且此等设施,或以卫生,或以益智,或以进德,其所生之效力,有百万亿于所费者。故所费虽多,而不得以奢侈论。

奢侈者,一人之费逾于普通人所费均数,而又不生何等之善果,或转以发生恶影响,如《吕氏春秋》所谓“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曰招蹶之机;肥酒厚肉,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是也。此等恶习,本酋长时代所遗留。在普通生活低度之时,凡所谓峻宇、雕墙、玉杯、象箸、长夜之饮,其超越均数之度之费者何限。普通生活既渐高其度,即有贵族豪富以穷奢极侈著,而其超越均数之度,决不如酋长时代之甚。故知文明益进,则奢侈益杀。谓今日之文明未能剿灭奢侈,则可;以奢侈为文明之产物,则大不可者也。吾人当详观文明与奢侈之别,尚其前者而戒其后者,则折衷之道也。

1.“寝其皮”和“无远弗届”两句的正确意思是( )

A.用鸟兽皮做衣服。无论多远也能达到。

B.用鸟兽皮做衣服。太远处不一定能达到。

C.睡在鸟兽的皮上。无论多远也能达到。

D.睡在鸟兽的皮上。太远处不一定能达到。

2.第一段中“是以疾奢侈者,至于一切物质文明屏弃之,如法之卢梭、俄之托尔斯泰是也。”这一句子的.意思是( )

A.卢梭、托尔斯泰等不仅厌弃、憎恶奢侈,而且连物质文明都要一起抛弃。

B.卢梭、托尔斯泰等厌弃、憎恶奢侈,但还是提倡物质文明的。

C.卢梭、托尔斯泰等认为奢侈的程度与物质文明是成正比的。

D.卢梭、托尔斯泰这些伟人一生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对“卫生”“益智”“进德”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干净清洁 聪明智慧 道德高尚

B.防止疾病 更加聪明 提高道德修养

C.搞好卫生 智慧更多 道德高尚

D.增强健康 增加智慧 提高道德修养

4.“折衷之道”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

A.采取中间的道路 B.采取正确的道路

C.采取错误的道路 D.采取不偏不倚的道路

答案

1.C

2.A

3.D

4.B

篇7:筛子与水桶阅读附答案

筛子与水桶阅读附答案

筛子与水桶“你能装多少水?”筛子问水桶。

“我只能装一桶水。”

“你才能装一桶水吗?”筛子很自豪地说,“我不知会吞下多少万桶水呢!”

是的,筛子这样说也有它的道理。因为在它看来,吞得越多本领就越大了,不然它是说不出那样的话的。

在这里不妨请问筛子一句:究竟你装的水在哪里呢?你认为吞了多少就存在多少吗?不见得吧!请检查一下,你所吞的水除了淋湿你本身以外,还得到了什么呢?换句话说:你得到的只是无益的劳累和自满的心绪。其原因何在呢?是你的底漏啊!

至于水桶呢?虽然只装一桶水,但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点儿空隙。只要是能装到里面去的,它绝对不让它漏掉。

啊,水桶的作为多么使人敬佩。它没有丝毫的骄傲和虚伪,只要是它能够得到的,哪怕是一点一滴都保留下来,巩固下来,它的态度是老实的,实事求是的`,只能装一桶水就说:“我只能装一桶水。”而筛子呢?“我不知会吞下多少万桶水呢!”多大的海口,多么严重的自满情绪!

让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水桶”吧!尽量地装,能装多少就装多少,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能装上一桶,就巩固一桶,要比能“装”千万桶水的筛子好得多。

1.给文中加粗词“骄傲”选择正确的解释。( )

A.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B.自豪。

C.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2.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 (寓言童话)故事。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水桶”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能装上一桶,就巩固一桶,一滴不漏。( )

(2)“筛子”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吞下千万桶水,多么有本领。( )

4.请分别概括出“水桶”和“筛子”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文章的深刻含义,用“√”标出。

(1)“让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水桶吧’!”让我们最好做一个神话中的“宝桶”,容量无穷,既一滴不漏,又始终装不满。( )

(2)水桶的作风多么令人敬佩,没有丝毫的骄傲和虚伪,哪怕是一点一滴都保留下来,巩固下来。( )

(3)筛子底漏,不能保存水,还爱夸海口,是一种自满情绪。( )

参考答案:

1.A

2.寓言

3.(1)√ (2)×

4.水桶:诚实、踏实。

筛子:骄傲、自满、虚伪。

5.(2)√

篇8:老人与壶阅读附答案

(1)县城一条小街镶嵌着一家书店。店面不大,书摆放得螯整齐齐。店主是五十岁上下的和蔼老人。

(2)在店门前,有老人一手端着茶壶,一手翻着书,坐在躺椅上,一种悠然的韵味从时光中飘过。老人看得书只有固定的几本——《孙子兵法》、《论语》和《三国演义》。

(3)老人喝茶用的壶是固定一把,灰褐色,很陈旧。

(4)有一天,老人安静地坐在书店前举着紫砂壶一边喝茶,一边翻看着《论语》。

(5)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秋天的芦苇般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6)这时,一个人身着披风走进了书店,他的眼睛盯着老人手中的紫砂壶,说:“能否把你手中的茶壶让我看看?”老人这才如梦初醒,放下手中的书,愣愣地望着眼前的人,很疑惑地问:“你是来买书的,还是口渴了?”

(7)来人讪讪搭语:“我不买书,也不口渴,只是觉得你手中的茶壶很奇特。”

(8)老人听罢,将茶壶递给了他。

(9)来人接过壶,一看,脸上掠过一丝惊喜,这壶古朴典稚,紫黑中进着一股灵气,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因戴振公在世的时候,有“点泥成金”的美名,可见他的制金技艺在当时已炉火纯青,无人能媲美。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壶留在世上很少了。来人仔细看后,见壶底有戴振公印章,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没错。据说,他的壶目前世间存留不足十件,物以稀为贵,这个人本是文物贩子,见到稀世之品自然爱不释手。

(10)“大伯,这茶壶卖不卖?”文物贩子看完壶后,轻轻放下,轻声问道。

(11)老人抬眼疑惑地望着文物贩子,摇摇头,没有吱声。

(12)“大伯,我给您五万,可以吗?”文物贩子见老人摇头,开了价。

(13)老人依旧摇头。

(14)“十万可以吗?”文物贩子提高了声音。

(15)“我喝茶的工具,祖上留下来的。不卖!”老人发了语,不再理会文物贩子,喝着茶,翻开了书。

(16)文物贩子悻倖离去,走了十几步后,还不住地回头看老人手边的茶壶。

(17)没过几天,那个文物贩子再次登门,进门就开了价:“老伯伯,茶壶卖给我吧,三十万。这可是天价啊!”

(18)老人浸润在日光下,捧着壶,微闭着眼睛。

(19)自从文物贩子走后,这几天,老人心烦意乱,茶饭不香,夜里老是做着梦:总是梦见自己的茶壶仿佛一把刀捅进了自己的心窝。因此,老人很疲惫,神色恍惚,书再也读不进去了。

(20)老人听见有人叫喊,睁开了眼。

(21)文物贩子认为老人没听清楚,提高了声音再问:“三十万,壶卖不卖?”

(22)老人微微一怔,摆摆,没有理会文物贩子。

(23)文物贩子再次悻悻离去。

(24)文物贩子走后,老人的心情极度糟糕,无緣无故发着无名的火,显得坐卧不宁。夜间的噩梦频频发生,夜不能寐,搞得筋疲力竭。

(25)大概过了一个月,文物贩子又来了。这次,文物贩子不是一人前来,而是把老人在另外两座城市里工作的俩儿子带来了。

(26)“你老爸的茶壶,我出四十万,你们弟兄俩—人可以分得二十万,在城里买房交首付不用着急了。”文物贩子指着茶壶小声嘀咕着。

(27)老人的儿子被文物贩子说得早已经心动。

(28)老人看了俩儿子一眼,没有说话,而是把壶抱进了怀里。

(29)“爸,喝茶用什么壶不可以?”大儿子发了话。

(30)“我们买房买车都需要钱。这茶壶卖了吧!”小儿子直接挑明话题。

(31)“这茶壶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敗在我的手里。这茶壶跟我几十年了,有了感情,自从你们到外面大城市里工作后,你妈走了,你们一年半载可曾回来几次?可曾陪我喝茶谈天?”老人气愤地嚷叫着。

(32)老人发完话,两个儿子意欲抢过父亲手里的壶。

(33)就在这时,意外事情发生了:老人从椅子上跌下来,手里的壶脱掉,磁撞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砰”的一声响,四分五裂,茶水满地。

(34)老人望着茶壶,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

(35)文物贩子和老人的`两个儿子却目瞪口呆……

(36)之后,老人换了新砂壸喝茶,看着书,守着书店……

14.概述故事情节。(4分)

15.第⑤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16.说说笫⑨段详细介绍壶的用意。(4分)

1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19)段的画线句.(2分)

18.老人为什么“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4分)

19.小说为什么以“老人与壶”为什么?(4分〉

20.文中老人、文物贩子、两个儿子的表现反映了各自的人生追求,选取其一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4.文物贩子看上老人的壶,多次登门高价购买,老人屡次拒絶出售,最后在儿子抢夺时壶碎。说明:本题4分。

15.环境描写。衬托老人的壶,安静(或为老人的平静生活被打扰埋下伏笔)。说明:本题2分。

16.既写出了壶的古朴典雅、有灵气,突出其贵重,又为下文文物贩子多次上门买壶做铺垫。说明:本题4分。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人矛盾痛苦的心理状态。说明:本题2分。

18.壶碎后老人先是感到吃惊与心痛,但一想到从此摆脱困扰,内心释然,表情平静。说明:本题4分。

19.交代了主人公为老人,点明了线索是壶,故事围绕老人与壶展开。说明:本题4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0.示例:老人爱壸拒绝售壶,表现了老人对亲情的珍視与渴望,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传统的继承与坚守。文物贩子出于职业需要,想千方设百计买壶,表现出他的职业敏感与坚持。两个儿子劝父亲卖壶未果进而抢壶,表现了他们为了物质追求,漠视甚至不惜伤害亲情的自私与麻木。说明:本题4分。

篇9:独处与思考阅读附答案

石庆华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1.“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你认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句话中“无知的人”处于“闲暇”时,虽独处却不思考,会导致精神的死亡,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意思对即可)

2.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适宜思考):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需要独处);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意思正确即可)

3.认同。孤独的人如果能忍受痛苦,战胜孤独,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拥有新的收获。

不认同。孤独的人如果陷入孤独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必将导致精神的颓废乃至消亡(意思对即可)

篇10:《老村与老屋》阅读附答案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们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

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中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

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单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终于成功了。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飘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

小题1:纵观全文,作者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为什么会有“酸楚和愧疚”的`情感呢?(3分)

小题2:分析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3:概括第⑤段所写的事件,并分析作者写这些事件的目的。(3分)

小题4:仿写第⑦段画横线一句,要求句式相近,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句间要有联系。(2分)

小题5:文中叙写了老村和老屋的种种变化,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请结合原文,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酸楚”是因为记忆中村庄和老屋的景象已不复存在(1分);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1分);“愧疚”是因为没有留下老屋的一些可做纪念的物件或照片(1分)。(共3分)

小题1: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全村鸡鸭鹅狗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1分),表现了老村与老屋的活力与生机(1分),体现了作者对老村的喜爱与怀念之情(1分)。(共3分)

小题1:母亲的谆谆教导(0.5分),我在南屋的不懈努力(0.5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1分),并说明故乡是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脉(1分)。(共3分)

小题1:示例:随着幕布缓缓拉开,亭亭的舞者如出水芙蓉般站立在舞台中央。

小题1:老村与老屋的消逝(变迁),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1分)。老村老屋(故乡)寄托着人们对往昔生活的留念,是远离故土的人们的根脉所系,应该珍惜(1分)。老村老屋的消逝,使蕴含其中的古朴、宁静、温情随之消逝,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结合点,让社会和谐发展。(1分)(共3分)答题时,必须扣住原文回答,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全文内容,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作答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作用主要从内容主题方面来组织答案。

小题1:句式相近,分句间有联系;比喻恰当,内容合理。

小题1:紧扣原文,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篇11:阅读《春节与过年》附答案

阅读《春节与过年》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春节与过年》,完成22—25题。(14分)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吃人害人。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做“年关”。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人们在与“年”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②“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③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④“年”是时间概念,是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然而,对于“年”的起始,何时“过年”,何时为“岁首”,却有不同的界定或规范。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改“岁”为“祀”;周代再改“祀”为“年”,正式以年名“岁”。

⑤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记载。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到了公元前1,汉武帝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⑥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从此,西方人传说中耶稣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仍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⑦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

22.从上文看,“年”的文化意义有哪些?(4分)

答:

23.末段首句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24.末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5.近年来,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圣诞节。读了本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3分)

答:

参考答案:

22.(1)“年”是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1分) (2)“年”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1分) (3)“年”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2分)

23.不能。因为中国的改“年”师从日本只是一种推测,并不确定;如果删去,就变成肯定了,不符合实际。

24.把“日本年”的冷清和“中国年”的热闹作比较,突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深远影响(2分);以日本没有自己的“年”这一事实,与前文“中国年”的悠久历史作比较,突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2分)

25.示例: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中华民族拥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过西方的圣诞节便是一种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只要在此同时能够传承并弘扬我们自己的年文化,这种现象便无需多虑。

篇12:《一天与一年》阅读附答案

《一天与一年》阅读附答案

正月初六一大早,土豆和槐花便悄悄起床了,待一切收拾停当,天还不是十分的透亮,看了看熟睡中的女儿甜甜,槐花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叫醒给她说一声?”土豆没接话茬,背上行李就走。槐花见状,不舍地看了甜甜一眼,转身跟了出去。

等走出院门,槐花看着土豆的后背,一边走一边说:“甜甜都六岁了,懂事了,咋着也得给她说一声。”

“她哭死哭活,走得了?”土豆头也没回,没好气地说。

槐花不吭声了。也是,每年他们出门,甜甜都要死死缠着槐花的腿,哭得稀里哗啦。

土豆说:“今年过年不回来,明年才回来。”

槐花还是不吭声。

土豆说:“一年时间太短……一来一回光车票就得三千多,如果不回来,省下车票不说,还能多挣几百。”

土豆说得倒是实情,他们村里的福全,三年都没回来了。跟家里人联系,都是通过电话。去年福全的手机上了网,通过村长的微信给老爹老娘拜了年呢。村长说,当时老两口都激动得哭了。

土豆和槐花走到村口,三轮车还没来。土豆随口问槐花:“东西都带齐了没?身份证也带了吗?”

槐花闻听,摸了摸口袋,说了声 “糟了,身份证没带”,然后撒腿往家跑。

“回来!”土豆叫道。

槐花停下脚步,扭头看了看土豆。

“你瞧着行李。”土豆说罢,像头受惊的骡子,尥蹶子似的沿着来时的路跑走了。

土豆跑到家,已是汗水淋漓,呼吸不匀。这时,老娘已经起床了,正在刷洗碗筷。老娘问道:“咋又回来了?”“身份证忘带了。”土豆说着,便翻箱子倒柜子地找开了。怕惊醒甜甜,也是消没声息的。

折腾来折腾去,也没找到。土豆给槐花打手机,让她赶快滚回来。

槐花回到家,直奔床头的箱子。

土豆瞪了槐花一眼:“我都翻几遍了,影儿也没有。”

“我记得回来就放那里了。”槐花小声说着,把手伸了回来,却又没地方放,一会儿拉衣袖,一会儿拽拽围巾。

这时候,甜甜已经醒了,躺在被窝里瞪大眼睛,眼珠子滚过来滚过去。

看到甜甜安静的样子,土豆想起什么似的,问甜甜:“身份证是不是你拿了?”他记得年三十回来那天收拾身份证的时候,甜甜曾经问过他,问身份证是干啥用的,他说没有身份证就不能坐车,不能出门。

槐花忙过去把甜甜的被角掖了掖,抚摸着她的头发:“乖,好孩子不能说瞎话,是不是你拿了?”

甜甜不吭声。

土豆瞪着甜甜,恶声恶气地说:“是不是你拿了?”

甜甜哇地哭了。

“有话不会好好说?瞧你那样子,跟个门神似的,就不怕吓着孩子?!”老娘赶过来数落土豆。

“好女儿,不哭啊,不哭啊。”槐花哄着甜甜。

“我们不打工,你吃啥喝啥啊?你不穿花衣裳啦?你不吃火腿肠啦?”土豆的声音明显低下来。

“我不穿花衣裳,我不吃火腿肠……我不想让你们打工。”甜甜哭得更厉害了。

显然,甜甜把身份证藏起来了。

老娘也过来劝甜甜:“甜甜,你不是想上学吗?你爸你妈不出去打工,你就上不了学,你就背不上新书包……”

嗨,你别说,奶奶的话就是管用,甜甜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哽咽着说:“妈妈,你们啥时候回来?”

“两……一年时间。乖,听话。”槐花看了土豆一眼,边说边给甜甜擦眼泪。

“一年时间有多长啊?”土豆盯着槐花的脸,好像那上面有好看的花似的。

“不长……你看,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就这么长,多快?”土豆一边说一边掰着自己的手指比划。

甜甜看了槐花一眼。槐花点了点头。甜甜这才从枕头下摸出两张身份证。

等到土豆和槐花风风火火地坐三轮到镇上,然后搭乘公共汽车赶到火车站,不料想,外出的人太多,接连几天的票都没有了。

真是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两个人只好失望而归。晚上八点回到家,甜甜见到他们,跑步迎上前去:“爸爸,妈妈,不是说一年吗?咋现在才回来?我都数了好几年了……”

话没说完,甜甜眼里的泪已经流了出来。

(选自《天池》2016年4期,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槐花想叫醒甜甜,但是土豆没接话茬,背上行李就走,土豆是担心甜甜醒来哭闹,耽误了他们的行程。

B.“今年过年不回来,明年才回来。”听到土豆这句话,槐花没有吭声,说明槐花是反对这个主张的。

C.“尥蹶子似的沿着来时的路跑走了”,这句话是动作描写,形象地说明土豆急切的心情,希望赶紧回家找到身份证。

D.甜甜藏起了父母的身份证,反映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5.文中插叙福全的故事有什么作用?(5分)

6.本文的题目“一天与一年”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简要分析。(6分)

4.B【解析】“说明槐花是反对这个主张的”于文无据。

5.插入福全的故事说明的确有农民工不回家过年的情况,照应了前文土豆说的话(2分);使情节更加全面,引出空巢老人的问题,突出说明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并不是个别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3分)。

6.运用对比手法,在小甜甜看来,没有爸爸妈妈的日子,一天比一年还要漫长,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2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呼应文章结尾小甜甜的话。(2分)

★ 《二氧化碳与海水变酸》阅读答案

★ 《海水淡化》说明文阅读答案

★ 启示阅读附答案

★ 朋友阅读附答案

★ 阅读《醉翁亭记》附答案

★ 蜘蛛阅读附答案

★ 《娘亲》阅读附答案

★ 拱桥阅读附答案

★ 阅读《论语》附答案

★ 《四季》阅读附答案参考

上一篇:上学期学校的安全工作总结(精选13篇)
上一篇
下一篇